對很多人來說,日本傳統的藝術形式如能劇、歌舞伎,實在是有點令人敬而遠之。畢竟我常聽到連日本人要看懂其中的意思都很難了,更不用說對日文不太好的外國人。即便我對日本文化超級有興趣,基於語言的問題,要不要看一齣這類型的傳統表演還是讓我考慮了許久。
發掘能劇
出乎我的意料,多虧了品川的十四世喜多六平太紀念能樂堂所主辦的「發掘能劇傳統」活動,讓我第一次的能劇體驗超級棒。這個活動的特別之處在於表演開始前,有個兩小時的英文講座,解釋了這個超過650年歷史,結合舞蹈、吟唱、音樂、戲劇的表演藝術—能劇—的基本要素。
講師的理查・愛默特先生用有點風趣、簡單卻又不失專業的解說方式,進行了前半段的講座。觀眾中的一群自願者被邀請上舞台,向能劇專家學習如何演奏樂器—很明顯的一點都不簡單。為了演奏出能劇舞台上獨特的音色,能劇當中使用了四種樂器:笛、小鼓、大鼓、太鼓。
聲音與吟誦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每次打鼓之前,演員會先發出叫喊聲,稱為掛聲。根據講師的說明,這個掛聲可以被解釋成是用來引導鼓聲的提示。表演當中,一連串的掛聲、手勢,與鼓聲搭配得十分協調,讓整個動作更有張力、更加緊湊。
此外,由於台上沒有太多的擺飾來佈景,能劇是用唱的方式,唱出每一幕的場景。舉例來說,講座結束後的能劇表演「黑塚」當中,就用歌唱的方式描述了風、雷,和雨。
能劇服裝
講座的亮點之一便是有機會在台上看見兩位自願者換上優雅精緻的服裝。替人著衣的過程中需要相當的時間與專業的團隊,但結果真的超令人印象深刻。
想要了解能劇表演的話,需要專注在一些像是角色的服裝顏色等小細節上。紅色等鮮豔的色彩通常是用在年輕的角色,綠色、藍色的冷色系則是會用在較成熟的角色上。看著演員在舞台上移動的方式也很愉悅,寬大的服裝讓他們在舞台上的移動就像是輕輕優雅地滑動,展現能劇的另一項特色:身體律動。
講座的加持,讓整個欣賞能劇的體驗更加引人入勝;似乎會不小心一頭栽入到日本表演藝術魔力的宇宙當中呢。
十四世喜多六平太紀念能樂堂定期舉辦「發掘能劇傳統」活動。如果你在東京時無緣參加到這些活動,也還是可以上他們的官網看看,他們也有舉辦其他表演的英語講座,協助外國觀眾更能了解表演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