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對鴟尾正向著屹立另一個千年的宏大目標邁進。 (照片由: Yikjy Lo)

千年鴟尾

「工匠之魂」的體現

新的一對鴟尾正向著屹立另一個千年的宏大目標邁進。 (照片由: Yikjy Lo)
Yikjy Lo   - 1分鐘閱讀時間

為紀念唐朝僧人鑒真東渡奉獻終身的事跡,井上靖根據《唐大和上東征傳》,創作出感動萬千讀者的歷史小說《天平之甍》。唐招提寺金堂的正脊兩端的鴟尾,正是因為這部小說而廣為人熟知。

鴟尾是中國古代建築式樣之一。在漢、唐時期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地。在日本,鴟尾盛行於奈良時代。當時,平城宮的建築物(如朱雀門、大極殿)與敕建寺院(如東大寺大佛殿)的鴟尾均採用金屬製成。由於唐招提寺乃非敕建寺院,所以鴟尾不能使用金屬製,而只能使用瓦製。

從2000年至2009年,日本政府對唐招提寺實施「平成十年大修」。在拆卸金堂正脊的兩隻唐式鴟尾後,瓦匠發現它們來自不同的年代。位於西側的一隻鴟尾超過一千二百歲,而從正面向右手邊眺望金堂可見的東側的那隻鴟尾則只有六百多歲(即上圖中有在日本象徵吉祥的烏鴉佇立的那個位置)。換言之,西側的鴟尾屬於初建時期的製作。

令人惆悵的是,初建時期的鴟尾竟比元亨三年(1323年)大修時換上去的鴟尾保存得相對完整。年幼鴟尾的頭腹間,有一道使之幾近斷開的裂紋。那道明顯的裂紋,深深地烙印在是次修復工程的領頭瓦匠山本清一的心坎裡。該裂紋讓他警覺到不要為人生留下任何遺憾。山本清一和其他參與是次修復工程的工匠都意識到,如果唐招提寺毁在這一代人手裡或者修不好的話,既愧對前人,也會被後人恥笑。他們認為這種心情是一種工匠之魂。

山本清一是奈良人,製瓦是家業。他推想,六百多年前在鴟尾上留下自己姓名的瓦匠,當時必定已竭盡所能,只是他未料到自己所造的鴟尾並不如那隻初建時期的鴟尾般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由於天平年間的工藝今已失傳,當時已年過七旬的山本清一只能依靠現代人的智慧,去探索如何復原一對一點二米長的巨形鴟尾。能讓新造的一對鴟尾保存著天平文化時代的遺韻,屹立另一個千年是他的夙願。因此,他反覆研究年幼鴟尾的頭腹間那道裂紋的成因,並從多番失敗經驗採集得來的數據,掌握到陶土所需的濕度與粘度。

從紀錄片中所見,山本清一在開窯那天特意盛裝到場,臉上時憂時喜的神情,彷彿在參加一項重要的儀式。他後來憶述:「(鴟尾)出窯的那一瞬,真是非常神秘,好像是等待孩子的誕生。」自這項修復工程起,他年輕的長孫就跟隨他學習製瓦技藝。他說自己當年走上瓦匠之路,也正好是那樣的年紀。之後,山本清一又帶領長孫和他的團隊,參與另一項世界文化遺產「姬路城五年大修」。他說:「並不為甚麼利益,就是想高高興興做出漂亮的瓦。」

唐招提寺金堂保留了碩果僅存的天平文化時代建築式樣。而《天平之甍》描述的那隻飽經千載星霜的西側鴟尾現已莊嚴榮休,被安置在「唐招提寺新寶藏」館中展覽。而新的一對鴟尾則擔起其使命,正向著另一個千年的宏大目標邁進。

通過這對當代鴟尾的誕生故事,可感受到瓦匠如何在尊重和感激當中,將技藝傳承給下一代的「工匠之魂」。

轉載自:https://yikjy.blogspot.com/2018/11/7.html

Yikjy Lo

Yikjy Lo @yikjy.lo